真情推薦:沈昭良 - 2017台灣國際勞工影展

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

真情推薦:沈昭良

本文摘自關鍵評論


2017勞工影展

【職業演員】《用過即丟的工人》:無盡流轉、難以回返的生命風景

2017/10/21 評論

文:沈昭良(攝影家、臺藝大傳播學院兼任副教授)
影片一開始,長相憨厚的中原将太(Syota Nakahara)娓娓訴說著,自己如何因為長期超時工作,導致罹患憂鬱症的過程。那段在地鐵站裏,通勤人流的慢動作倒轉,即便只是剪輯上的尋常技法,卻也讓我們更清楚地目擊,日本通勤族在嚴謹社會架構下的戒慎與漂流,就像是一場又一場,無盡流轉卻又難以回返的生命風景。
勞工影展開幕片《用過即丟的工人》一片,主要包含《過勞自殺》、《網咖難民》和《人間垃圾》等三部短片。分別描寫現今日本社會中,由於過勞引起的精神官能症狀,職場霸凌,泡沫經濟下的雇用崩解等原因,所導致的自殺、網咖現象與點工爆增等等,讓人不忍直視的生存現場與勞動困境。
2004年2月11日那天,被同事稱為「人形電腦」的南部(Nanbu)先生,跟往常一樣地出門,卻選擇前往位於奈良,他與妻子新婚時住的老公寓附近,從月台上一躍而下,衣服口袋裡留著一封反覆寫著:「我很抱歉,為公司帶來這麼多困擾,我真的很抱歉」的遺書。「離事發地不遠處,就是我們新婚時住的老公寓,那裏應該是他心裡最美好的處所,」南部節子女士(Setsyko Nanbu)回憶著說道:「想跟他說,沒能留意到他的痛苦,真的很抱歉。」
畫面轉到另一處素淨的角落,牆上高掛著遺照,遺照的下方是面大窗,戶外的光線透射著窗簾,莊嚴展示著主人寺西亮(Akira Teranishi)生前常穿的那套西裝。寺西太太笑子女士(Emiko Teranishi)仰望著,希望未來能在法律上釐清雇主應負的責任。隨後,也有其他家屬提及,他們在家人自殺之後,面臨來自鐵道公司、大廈管理公司的賠償請求,身故補償金的延滯發放,這些不為外人知的艱辛歷程。
SHIHO_FUKADA_001
Photo Credit:勞工影展提供
《過勞自殺》短片中,訪問了許多因工作壓力、過度勞動而自殺的勞工家屬,探討日本職場和剝削的問題。
住在網咖的中年離職社員與26歲的鐘點保全員,同在香煙裊繞的狹小空間裏,面對著螢幕上的電玩,分別講述著在職場裏遭受霸凌的經驗與自身的困境。位於大阪西城區,自1980年代即以點工聞名的釜崎,則是個貧戶與流浪漢聚集的艱困國度,隨著經濟環境的衰退,工作量的減少與待工人數增加,街頭成了最嚴峻的現實。言談中,他們雖都語帶輕鬆地表示,生活中那種毋需在乎社會規範的「自由」,但聽在耳裏,這「自由」的背後,卻是更多甚至更為巨大的徬徨與頓挫。
導演深田志穗相當靈巧地在三部短片中,將源自於現實的影片與靜照,以混編和純粹兩種形式,搭配訪談和配樂,不僅結構性地闡述了議題,更具體實踐了藉由動靜態影像組合,所可能創造的語意擴散與意義牽引。其中的《人間垃圾》即是挑選50件靜照編輯而成,時而守望時而貼視,狀似停滯凝結的影像,伴隨著訪談,卻也讓人不禁跟著起伏湧動。
西方將各種專業知識/技能的交會,視為產生新知識與經驗的方法。因此,傳播/藝術工作的跨領域作為,當然可以在實驗、創新、時代或潮流等等理由下展開。關鍵是,創作者必須釐清自身的專精類型/程度,跨領域作為的理由,同時積極對所跨領域展開專業學習,或至少援引相關領域的專業資源作為支撐。否則,若只是盲目的隨著流行的風潮,誤信自己面對複雜媒介的敘事能力,反而將稀釋甚至彼此削弱原本的能量。
隨著媒介與平台的多元發展,結合靜照、影片、聲音、訪談等等材料,輔以剪輯配樂的多媒體形式,早已成為現代攝影記者的另一種報導形式與書寫文體。原本嫻熟靜照的深田志穂,一方面選擇在多媒體上的轉向,一方面也提升自己在面對現場時的專業職能,不僅為她所關注的議題,增添了在內容、形式、詮釋以及演繹上的可能,更有機會因為載體的便捷,提高觀眾與影片接觸的頻率,擴大問題意識的散佈,同時爭取觀者參與相關思辯的意願,進一步成為促進變革的行動與力量。
*本文同步刊載在影展手冊中
影展資訊
名稱:2017勞工影展「職業演員-產業變遷中的過勞時代」
時間:2017/10/27-11/05
地點:光點華山、國家電影中心
詳情請點擊
責任編輯:曾傑
核稿編輯:翁世航
勞工影展